在国际语境中凸显文化品格
——对话中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白寅
来源:长沙晚报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1日 作者:李倩

【采访日志】10月22日 晴 中南大学文学院
【存档号:NO.035】
【人物簿】
白寅,男,1962年出生。文学硕士。中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传播学和文化产业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如何才能使中国文化焕发独特魅力?如何处理国际化与本土特色的共性与个性?如何使文化成为真正的国家软实力?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白寅副教授。
A 文化之强是比较出来的
记者:在您看来,文化强国之强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白寅:从本质上来说,文化强国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上。鸦片战争使中国从“中央之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其中落差非常大,但我们的反思并没有着眼于制度,反而认为是文化弱于西方。国人经历了从文化自负到文化自卑的心理历程,这种自卑长期积淀甚至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比如,很多人把中国近三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单纯地归结为学习西方的结果。其实,本质原因应该是中国传统品格的表现,是“中国特色”的体现。否则,我们就不能解释那些学西方学得更像的某些国家为何发展得远远不如中国。由于看不到这一点,使我们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我国当下经济实力不相称的弱小,其中典型的就是文化传播能力的微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华人世界普遍呼吁振兴我们的文化,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党提出这一《决定》可以说是顺乎民意、顺时而动。
其次,文化强国之强在于其文化输出能力。从理论上说,五千年的中国文明不可谓不强,但没有输出,就显不出强来。从休闲的电影电视到日常的服装饮食,我们国家更多的还是文化输入,这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影响力是不相称的。文化输出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文化产业要有所作为。第二是宣传,媒体传播要大有可为。在此基础上,每个公民都要承担起文化建设的责任,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出中国自己的品格。
B 要敢于善于强调自己的价值观
记者:撒切尔夫人曾认为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她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您怎么评价这句话?
白寅:有学者提出这样一个公式,大国=国土面积×人口×经济×军事×文化。在这个乘法公式中,如果其中一项为零,那么最后的结果就全部归零了。文化输出的重要性就在于这里。近年来,以中国元素为卖点的外国文化产品无论在国内国际都非常受欢迎,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非常值得深思。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我们在文化产品的制作上还没有适应市场。从创作上来说,我们常常局限于恪守艺术传统,忘记了人们的消费心理。艺术讲究美,消费讲究快感,消费需求和艺术标准之间是有距离的。我们的文化创作需要更开放的心态,走过于严肃甚至学术化的道路,市场就会很狭窄。二是我们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与其他国家张扬个性相比,我们反而不敢大胆而直接地去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有时候甚至去迎合别人的价值观。现在有所谓的国际化潮流,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其实这个观念是抽象层面的。任何潮流都是由许多内涵混合而成的,适应国际化潮流,不是去追求这种大而化之的价值观,是要以我们的品格加入国际队伍,用魅力去感染别人。我们需要凸显的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记者:您有过大量文化产品营销的实践经验。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使文化发挥其作用,真正成为国家软实力?
白寅:真正成功的营销,就是要把自己想推销的东西变成受众不可或缺的需要。第一,要找准目标市场的定位。第二,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际上,我们要看到,中西文化特质有差异,宗教、语言、制度等都不一样,国外对我们的文化输出具有本能性的警惕。用历史典籍、文化名人去说教,往往会遭到强烈的抵抗。要突破壁垒,就要从最基本、最强烈的需求出发,我将之定义为“快感文化”。快感文化不是快餐文化,是要在体现中国特征时强调尊重自己。比如饮酒,外国人将之定义为优雅,中国人则是豪放,展现的是中国数千年来作为“天下共主”的霸气。通过这种饮食男女式的快感娱乐,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才能把我们特有的文化打出去。饮食男女不是俗气、平庸,它实际上包涵的是我们中国价值观中最深入骨髓、最内涵深刻的道理,它能在生活的无形之中树立起信仰,使别人在无时无刻的浸染中产生认同。
C 文化自强先从自立做起
记者:加强文化输出,需要建设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您的建议是什么?
白寅:文化输出急不得,必须要有长期的积累过程。首先,要有一批代表中国的人。要培养一大批艺术家、作家,最好能有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次,要有强势的媒体集团。我们可以通过国家力量整合优化现有的媒体宣传,一致对外。第三,要有一批作品。要营造宽松的创作环境,繁荣文化产品市场。最后,要有举世公认的文化符号。我们的文化符号应该是多元的,比如长城是物质符号,孔子是人物符号等。
民族文化最根本的象征是语言符号。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弱,关键看它的语言是否得到别人的尊重。语言的习得就是思维方式的养成,思维方式的背后则是价值观的逻辑。所以我们要在推广汉语教育的同时,特别注意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建立民族语言的自信心。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汉语受到了英语的强烈冲击,全民学英语、汉语能力下降等。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文化自强就无从谈起。
记者:您觉得湖南尤其是省会长沙,具有输出价值的文化品牌有哪些?
白寅:湖南是资源文化大省,个人认为,有三个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第一是湖湘文化传统。湖湘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他代表着浪漫瑰丽、忠于理想的精神品格。屈原是最早的世界文化名人,就世界影响力来说不亚于孔子。第二是湖南的民风民情。比如,湘菜的质朴、浓烈、奔放,体现出湖南人本色、彪悍、爽利的性格特征。第三是湖南独有的红色文化。
我们要利用和发挥湖南省现有的出版、广电传播的优势,培育我们的市场主体。文化产品在时间上是排他的,一方面我们要向外输出,另一方面我们要占领本地的消费时间。有人提出“文化符号积淀”这一概念,即受众乐意接受和自己既有知识结构相匹配的东西,因此本土化的文化产品很重要,让受众学会欣赏我们自己的东西也很重要。我们首先要建成独一无二的湖南名城、特色突出的中国名城,才能建设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名城。
长沙晚报 2011年10月31日A16: http://cswb.changsha.cn/CSWB/20111031/Cont_1_16_188712.HTM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