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共产党人】方加胜:苍生大医的精诚之心

来源:湘雅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4日 作者:

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用国产手术显微镜开展神经外科显微手术;

80年代,第一个在中南地区开展帕金森病和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

90年代,“液压性颅脑损伤装置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填补国内空白;

进入21世纪,在国内首次成功分离和培养出脑肿瘤干细胞,为研究脑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008年,关于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机理分析的研究,揭开了脑肿瘤干细胞化疗耐药的机理之谜,并由此获得亚洲神经外科医学学术最高奖——“KANNO医学奖”。

然而,深深触动记者的并不是这些响当当的第一。为了随访一名出院后的患者,他给患者欠费的手机号充值100元话费;15年如一日,他过问并照顾恩师的生活和健康……这些手术台以外的点滴,成全了一个苍生大医的精诚之心 。

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只有一个——种上庄稼。我一辈子只在自己的地里种了一种庄稼——做一名好医生。只要我还做得动,我会这样继续下去。不是做给任何人看,而是要对得起这份职业。——方加胜

我背诵的第一篇文章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小时候,方加胜伯父是远近闻名的赤脚郎中,专治跌打损伤,方圆几十公里的乡亲只要是有病有伤就会往伯父家送。方加胜没事的时候就跑到伯父家帮忙,耳濡目染,也学了很多外伤的基本知识。

“我背诵的第一篇文章是伯父教给我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千金方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对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一知半解,冥冥中命运似乎就在方加胜的心里栽下了学医行医的种子。

苍生大医,要有济世之才,更要有济世之德,要有“妙手”,更要有“仁心”。方加胜的“妙手”是大家一致公认的,其“仁心”,则从他的为人处世中可以看出来。

为患者充值手机话费

“不管你是来自农村,还是某位领导的熟人,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有地位还是没地位,你现在来找我看病,你就是我的病人。病人没有高贵贫贱之分。”方加胜教授经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

2009年12月,岳阳患者方芝涛在当地医院查出患有垂体瘤,医生建议到湘雅医院手术治疗,并推荐了方加胜教授。家人与方加胜联系后,方教授很热情地为患者安排住院,并亲自主刀给患者做了垂体瘤切除手术,手术很成功。出院回家后,由于患者有糖尿病,伤口愈合慢,伤口出现感染和剧烈疼痛。方教授与当地医院联系后认为是颅内积气,建议立即手术。手术次日凌晨2:30,患者家属接到方教授的电话,询问患者情况。

术后,方教授还经常与当地医院的医生联系,即时指导,并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询问病情。不久,因患者家属留在病房的是在长沙使用的手机号码,回岳阳后手机欠费停机。为了与家属取得联系,方教授亲自给患者手机号码充值了100元话费。“他有一颗善良而热情的心,像他这样知名的教授,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对病人如此关心、如此负责,实在难得!”患者家属感激地说。

海关为方加胜教授请功

2006年4月30日,长沙海关缉私局7名办案民警在云南瑞丽执行任务途中,不幸遭遇特大交通事故,3位同志当场牺牲,4位同志身负重伤。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全力救治伤员,防止伤亡扩大,积极做好各项善后工作”。由于事发边陲,伤员伤势严重,长沙海关紧急求援,请求派出专家亲临现场实施救援。方加胜教授不顾在外地抢救病人连续42小时未休息的疲劳,甚至来不及带上换洗衣服就踏上了征程。

赶到瑞丽人民医院已近凌晨,方加胜顾不上喝一口水,一边向卫生部和云南卫生厅汇报情况,一边立即会同当地医生会诊,指导抢救。由于抢救及时,救治有力,伤员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鉴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伤员急需进一步转院治疗,方加胜教授同署局刘晓辉副局长,昆明海关张治洲关长、长沙海关郑汉龙副关长等现场指挥人员一起熬更守夜,周密制定转院方案,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四名伤员需分四个航班经昆明转机回长,路途护理任务繁重,方加胜教授果断决定从长沙调派其所带的三名博士赴云南执行任务,自己亲自负责伤势最为严重伤员的路途护理工作,上下飞机,亲自抬扶担架护送伤员。

四名伤员顺利回长后,方加胜教授多次组织专家会诊,妥善安排,确保伤员得到最好的医疗救助,并亲自主刀了重伤员周南同志的头部手术。伤员出院后,方教授还多次进行了跟踪回访,帮助伤员解答身体、心理咨询。为此,长沙海关还特地向海关总署专文请求为方加胜教授请功。

张春贤亲笔题写贺卡:“方教授:辛苦了,全家新年好!”

2008年大年三十的下午,长沙市一位值班公安干警76岁的母亲在黄花镇遭遇车祸,导致胸椎压缩性骨折、多发性肋骨骨折、血气胸、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病情十分危急。方加胜教授接到紧急电话后,没顾得上与家人吃年夜饭,立即带领自己的几名博士生赶到现场组织抢救,终于使这名公安干警的母亲得救。刚从湘西考察慰问归来的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得知此事后,亲笔为方教授提写了新年贺卡:“方教授:辛苦了,全家新年好!”并派专人送到方教授手中。

对病人,容不得半点闪失

方加胜认为,一名医生,对病人负不负责,事关病人生死。著名医学教育家张孝骞说过一句话:“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恐诚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方加胜不允许任何一名医生敷衍了事。如果病人的年龄前后写得不一致、职业和家庭地址没写清,或者初始诊断记录出现半点差错,方加胜一定会大发雷霆,有关医生会被训得灰头土脸。方加胜认为,对病人,容不得半点闪失,否则病人会留下终身遗憾。也正是因为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精益求精,方加胜练就一双“妙手”,让无数病人重燃生活希望,创造和改写了神经外科史上一项又一项记录。

严师出高徒,在方教授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学生都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对此,学生们事后都心存感激,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王非在发给方加胜教授的短信中这样写道:“方老师,在您面前,您严厉管教;现在离开了您,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孤儿。”

如果把病房看作战场,护士就是我们最亲密的战友,协同作战才能打赢每一场战役

刚搬到新医疗区的时候,由于护理人手不够,方加胜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都要帮忙量血压,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减轻护理压力。新区39病室成立的时候,做为病室负责人,方教授邀请大家K歌庆祝,一曲《二泉映月》让大家领略了他洪亮的歌喉,感觉他不但学术高深,内心世界也同样丰富多彩。

陶子荣护士长与方教授共事20余年,她说,方教授从不摆架子,会诊时都是随喊随到。无论多忙,每个请方教授做手术的病人,术后的当晚他都会来病房查看后才放心地离开;有时候为了患者,他一个星期都呆在病房,饿了吃个盒饭,困了就睡在总住院休息室。

73岁的权元慧是位老病人,因大面积脑溢血术后神志障碍9个月,在外院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慕名找到方加胜教授后,经过促醒药物治疗、预防感染、四肢按摩等综合康复训练,患者恢复了神志。由于长期卧床,患者皮肤抵御力非常薄弱,很容易发生皮肤破损和压疮。但在方加胜的指导下,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做到勤翻身、勤抹洗,使患者皮肤保持完整。“像这样长期卧床的老病人,身上无异味,没有褥疮,都是我们护士的功劳!”在患者家属称赞方加胜教授的高超医术时,方教授却把功劳让给了正在为患者做护理的护士。患者的儿子告诉记者,“我父亲上个月在病房度过了73岁生日,做寿都是方教授提议安排的,医护人员为我父亲送来了生日蛋糕和鲜花。方教授那和蔼的样子,感觉就像我们的家人一样亲切……”

科研探索是临床医生提升水平最好的催化剂

1992年,方加胜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外科系从事液压颅脑损伤博士学位课题研究,回国后他研发的 “液压性颅脑损伤装置与弥漫性軸索损伤动物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他指导研究生开展了对颅内恶性肿瘤致癌与抑癌基因的研究,2002年又开展了对高颈段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的修复研究,建立了神经干细胞脊髓损伤动物模型。2003年他相继进行了神经干细胞修复脑出血内囊损伤、视神经损伤等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5年,他开始运用自体脂肪干细胞治疗因脑溢血、脑梗死、脑外伤、脊髓损伤、视神经损伤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引起的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取得了成功。

方加胜将临床科研的主攻方向定位在脑肿瘤干细胞上。由于颅内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胶质瘤就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脑肿瘤。方加胜决定从研究胶质瘤的发病机制以及它的耐药性入手,探索脑肿瘤的诊疗新途径。他带领3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分别从脑肿瘤干细胞的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与分子药物筛选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2003年,国际上Singh和Hemmati两位学者成功地从人类脑肿瘤中分离培养出了肿瘤干细胞,而在这3个月之后,方加胜的 “人类脑肿瘤研究”课题组首次在国内成功分离和培养出了脑肿瘤干细胞,他们发现了脑肿瘤干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找到了脑肿瘤干细胞的耐药性原由,进而在国际上揭开了脑肿瘤干细胞耐药机制之迷。这一重要发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使方加胜教授成为国内脑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领跑者。

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现年91岁和90岁的曹美鸿、虞佩兰教授是目前湘雅医院最年长的一对夫妇,也是医院脑外科的权威。作为二老的学生,方加胜在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备至,一照顾就是几十年。

曹教授和虞教授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年冬天,他们都会去广州的女儿家住一段时间。考虑二老行动不便,方加胜每年担负着送二老去火车站的工作。“最近15年,大部分都是他或者安排人送我们,人家说‘十年如一日’,他坚持15年了,不简单啊!”虞佩兰教授说。

在方加胜教授的办公桌上,记者无意中发现了一张虞佩兰教授10月13日写给他的感谢信,大意如下:

“几十年来,您一直对我们关心备至。前几天因心律不齐,自觉要“不跳了”有点着急。承您与大家前来,并亲自送来20盒“参松养心胶囊”,服后的确有效,好了很多,非常感谢!

谢谢每年有机会参加您研究生的论文修订工作,从中学到新知识,防老防痴。也发现在众多的研究生中,您很有几位有“创新性研究的论文”,对人才的培养,为国家、为湘雅做出了贡献,祝贺您!”

原来,国庆节期间的一天,虞佩兰教授在公园游玩时突发室性早搏。在外会诊的方加胜教授获悉后立即指派他的三名博士赶到现场,并于第二天一早携带药物风尘仆仆地赶到虞佩兰教授家里看望。面对老师的感谢,方教授谦虚地说:“知恩图报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何况我是他们的学生,更加应该关注老师的健康!”

如今,功成名就的方加胜教授依然奋战在临床一线和院外急救的战线上。每天工作12-16个小时,每月做20余台手术,没有节假日可言,但他仍旧乐此不疲。

“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我只求问心无愧,为了他人的健康,为了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我还会这样继续下去。不是做给任何人看,而是要对得起这份职业。总之一句话:凭良心当好一名医生!”方教授说。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