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谭彦娟:爱在左,情在右
来源:湘雅三医院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3日 作者: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这是湘雅三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谭彦娟最喜欢的一段话,她说,这是对护士工作最好的诠释,也是自己十多年来不断追求的目标——用实际行动,给病人提供尽可能多的爱与照顾,使他们即使遭遇病痛,仍能感到温暖和芬芳。
图片说明:谭彦娟(右)和队友整装待发执行医疗救助任务
辛酸在左,感动在右,工作中赢得美丽
初次看到谭彦娟,一时看不出这是一个工作十多年并且管理着一个护理团队的护士长,倒像一个活泼善良的幼师。也许是在儿科工作的原因,她语调特别轻柔,笑容特别甜美。说起被评为医院优秀共产党员,她显得更加羞涩和局促,反复说:“其实我只是做了些琐碎简单的事情。”
看似简单琐碎的护理工作,其实需要极强的耐心与责任心。特别像NICU这样的科室,病人都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失去了妈妈的庇佑,他们稚嫩娇弱的身体还来不及适应新的环境,抵抗力相当弱,病情变化相当快。他们科曾有一个早产儿,各项生命体征都趋于平稳了,一次护理人员忙着接收新病人,不过几分钟时间,这个小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暂停,整个人都乌青了,幸亏抢救及时。“那时压力特别大。像这样的早产儿,本身身体器官发育还不成熟。给他们上呼吸机,容易脱管,由于呼吸机管径较小,也容易发生堵管。稍不注意,小孩子就身体发红变乌,看着特别心疼。”一说起这些,谭彦娟仍然一脸的紧张:“他们不会说话,有时甚至连哭都哭不出来,所以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加倍地认真,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普通科室,病人的家属往往会分担部分护理工作。但在抢救室,护理人员将这七分做到了极致。NICU实行24小时无陪护制度,每位住进这里的患儿所有的护理都由护士来完成。喂奶、换尿片、洗澡、翻身、抚触,有的患儿胃肠道畸形不宜喂奶,则要准备糖水,安抚情绪。每隔两个小时换尿布,每隔三个小时喂奶,各项护理循环往复地进行,即使有“三班倒”的排班制度,往往也不能按点交接,加班成了常态。
对谭彦娟来说,加班倒不算什么,而是面对有的病人自己无能为力时感到特别辛酸。在ICU工作的时候,她接诊过一个因车祸颅脑损伤的年轻人,由于病人病情严重,送到医院时人已经不行了。死者的老母亲完全不能接受这个现实,狠狠地扇了她两个耳光。谭彦娟一时怔住了,不是为自己脸上的痛,而是为老婆婆失去至亲的那种巨大的悲痛,死者的老父亲甚至下跪求医生再救救儿子。“可是谁也没有办法,人已经走了,无力回天。”这件事一直鞭策谭彦娟在业务上更刻苦地钻研,她觉得,医院是病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病人把生命都托付给了你,你怎敢有丝毫的怠慢?
生命是脆弱的,但生命又是顽强的。谭彦娟还记得有一个早产的试管婴儿,刚30周就出生了,反复上呼吸机和插管,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这个珍贵的孩子终于与焦急等候的妈妈团聚了。“看到那些顽强的小生命一天天健康起来,活泼起来,你会很欣慰,很感动。”
家人在左,病人在右,奉献中收获真情
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奉献的青春才能永褒魅力。当谭彦娟第一次穿上燕尾服时,心里完全没有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历练后,她喜欢上了这个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具有博大爱心的工作。从普外科到烧伤科到妇产科,再到ICU,NICU,12年的护理生涯,使她从一名懵懵懂懂的小护士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长。
还记得刚到医院的头几年,医院快速发展,病人成倍增长,医院的护理人员配备一时跟不上病人的增加,那时她所在科室的护士长经常带头加班加点,全身心地坚守在病房以保证护理质量。谭彦娟始终铭记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了比她更年轻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一次,她的一个学生给病人擦澡,水有点凉,学生不太情愿去添热水,谭彦娟提着热水壶过去,然后悄声对她说:“如果躺在床上的是你自己的妈妈,你会怎么做?”一句话让这名护士倍感羞愧并一直念念不忘。
24岁那年,谭彦娟怀孕了,看到科里的姐妹都很忙,也不忍心请假休息,大着肚子到科里值班,那天晚上7点多才下班,11点多儿子就出生了。
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常常无法分出工作的时间与个人的时间,特别是担任护士长以后,即使人不在病房,心也时时牵挂着病人的安危。她记不清多少次争分夺秒地抢救过患儿的生命,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从子夜的熟睡中,被电话叫醒,一跃而起地奔向病房。以至在很多重要的时候,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了家人。
2006年除夕前夜,母亲哭泣着打电话给她:“父亲病重往院,肺部有阴影,怀疑是肿瘤。”束手无策的母亲想叫这个学医的女儿尽早赶回老家。可是,谭彦娟本来排好了班,科里的几个主干护士已陆续回家过年了,她如果临时回家,那一连串的班由谁来顶呢?十几个病人的护理谁来负责呢?她只好把心一横,告知父母不能提前回家。除夕夜那天,她穿梭在病房,照顾着病人,而父亲在老家镇医院的病床上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与担忧。“幸亏不是癌症,不然我会更加内疚。”
还有一次,儿子有点发烧,她还在科里忙碌,当时父母不在身边,丈夫也在医院值班,她打电话给邻居帮忙喂了退烧药,匆忙赶到家里,儿子已经在邻居家睡着了。她抱回儿子安顿好准备休息,这时,科室里的电话又来了,从外院转运来一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情况比较危急。放下电话,她把儿子反锁在家中,直奔医院。这一忙起来就身不由己了,直到夜深才赶回家,只见儿子满头大汗,脸颊通红,作为儿科护士长,竟疏忽了自己儿子的病情,心疼与羞愧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
一边是病人,一边是家人,在两难选择的时候,职业的操守常常使她把病人放在了第一位,把对家人的愧疚化作了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谭彦娟说自己很幸运,因为爱人就是本单位的医生,婆婆也是学医的,深知“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责任,都比较理解她的工作。渐渐懂事的儿子也早就习惯了爸爸妈妈的忙碌,每天做完作业会打个电话通知妈妈一声,不让妈妈为自己担心。
悲伤在左,责任在右,坚强中彰显大爱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在得知需要儿科专业护理人员前往灾区时,谭彦娟主动请缨,被选为副队长与其他七名队员一起共赴青海省西宁进行医疗救助。
4月30日,在医疗队员抵达西宁的第九天,卫生部考虑到这批队员已经坚持一段时间,担心她们的身体吃不消,指示有关卫生部门重新调换护理人员。谭彦娟接到通知后心里寻思着:护理队长因有任务必须返回湖南,如果她们这批护理人员全部撤回,新来的护理人员又得重新适应高原环境,增加开支不说,如衔接不妥,还会给患儿的治疗、护理带来脱节。于是,身为副队长的她召集6名队员一起商量,大家都觉得可以继续坚持。
迥异的气候环境、严重的高原反应、高强度的护理任务,给这批湘妹子带来严峻的考验。当时由于条件限制,儿科病房只有两扇窗户,除早晚开窗透气外,平时都是封闭式的。为避免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带着口罩,走路比平时快点就喘不上气来。有一个同事因为缺氧甚至晕倒了两次。谭彦娟看着这个同事苍白的脸色很担心,于是把她的那份任务也接了过来。为了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一定要首先保证好自己的身体,谭彦娟和大家一起互相鼓励,咬紧牙关,用辣椒酱拌饭吃,在援助工作的那段时间,队员们“消灭”了十九瓶老干妈等瓶装食品。
在谭彦娟所在的病房,一共有9个小孩,有回族的,也有藏族的,尽管语言不通,但在灾难面,爱就是人类最伟大最直接的语言。谭彦娟她们给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赢来了孩子们最大的信任。一天傍晚,一个藏族男孩,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送给了这个他叫不上名字的湖南阿姨,奶茶拌着泪水直浸入她的心田。
孩子们陆续要出院了,谭彦娟和姐妹们一起凑钱给他们买了20多套衣服,看着孩子们穿上新衣服,那一张张独具高原特色的红脸蛋,绽放出纯朴如鲜花般灿烂的笑容,谭彦娟心里暖暖的。
当年,南丁格尔提着一盏小马灯,照亮了无数伤员的生命。微弱的灯光在黑暗的战争中摇曳,重新燃起了人类对生命尊重的火焰和对道德珍爱的热情。人们感动于那伟大的心灵。饱含着爱与同情的生命之光,感召着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加入到救死扶伤的队伍中来。谭彦娟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是平凡的,如同那盏普通的小马灯,但对生命的仰望成就了平凡中的伟大。她是渺小的,如同小马灯散发的微弱光芒,但对爱与责任的坚持使得星星之火攒成了燎原之势,影响了更多的人,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她把绚丽的青春献给了事业,把满腔的热忱献给了病人,也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与肯定。
爱在左,同情在右,开在天使的两旁,如同一对温馨的翅膀,承载起一个个新生命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