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共产党人】 法学院党委:创新,凝聚力量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7日 作者:蒋鼎邦 叶文英
二级党组织是学校党委和基层党支部间重要的组织架构,不仅有着上传下达的纽带作用,更肩负着建设自身的使命。适应新时期的变化,如何将上级党委精神很好地传达、贯彻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个党员,如何加强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提高党组织的活力等等,成为二级党组织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思考
在中南大学,法学院是年轻的。1993年,正式开办法学教育;2002年,独立建院。到现在拥有在职职工63人、离退休职工5人、全日制在校生938人。学院党委设党支部9个,党员233人。但是,对于党组织来说,法学院面对的很多问题是一样的。
不同于战火硝烟时代的生死考验,不同于解放建设阶段的筚路蓝缕,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豪情壮志,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是日子越来越美好的安逸与舒坦。当代共产党人要如何在这种美好的安逸中居安思危,保持本色?二级党组织又要如何发挥作用,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在管党治党、治国理政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精神和举措。这给了我们启发,也给了我们许多激励。”法学院党委书记王新平说。于是,班子成员开始思考,科技工作通过创新能够形成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那么党的建设方面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创新,催发党组织的活力、凝聚党员们的力量呢?我们党不是也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加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吗?而与时俱进就意味着要打破陈规,在观念和行动上与时代同步。如何同步呢?
改革
法学院党委班子在讨论中有一个一致的意见: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组织的“基础细胞”,其活力和战斗力是党的建设中至关重要。基层党组织强,则党的战斗力强;基层党组织弱,则党的战斗力弱。作为二级党组织,抓好基层党建至关重要;而抓好基层党建的关键,在于真正让基层党组织有活力、有效力。
在调研中,党委班子关注到一个问题:很长时间以来,法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是按照班级进行划分的。但由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和班级同学待在一起,而是和自己专业的导师以及师兄师姐们一起度过的。所以,“以前开展党员活动的时候,研究生党员经常见不着人,组织非常松散。”王新平表示,组织松散,党员不参加支部活动,那许多工作就开展不下去,就会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运行。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于是,院党委对党支部的设置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支部建在学科上”——将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党员和教师党员划在同一支部。这样一来,既方便党组织活动的开展,也加强了党员之间(包括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凝聚党组织的力量,对于学业、学术发展等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年来,法学院80%的科研成果是由党员带头完成的,法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累计达到16项,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院和文化法研究中心入选首批CTTI来源智库,占全校入选量的三分之一,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创新
在理念上跟上时代,在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革,那么,如何在话语体系上与时俱进,让党的精神、声音真正到达党员和群众的眼里、心里?法学院党委认为,还是要创新,在工作方式上创新。
面对许多学生反映思政课堂较为枯燥、理论内容较为生涩、教学方式较为教条的问题,法学院党委想到,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思政课,也存在于党的建设中。2015年3月,法学院党委创办“铜豌豆工作室”,采用文案、漫画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课堂内容活化,并用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推广传播。工作室负责人、法学院学工办主任黄曦介绍说,“铜豌豆”既有“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的寓意,同时也希望能以幽默通俗的方式搭建传播正能量的阵地。工作室主要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每一期的内容都是通过集体开会商讨选题,反复推敲确定文案,再经院党委审定发布。两年多来,通过“铜豌豆”这个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学子对马列主义和思政课堂知识的接受度大大提高,而工作室也在社会各界的关注聚焦下茁壮成长,获得了各界认可,被评为教育部首届全国网络思想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一等奖。
此外,法学院党委还积极创新党组织活动的形式,例如:采取定向越野寻宝通关、“撕名牌”等模式进行党团知识竞赛,把沉闷的室内学习变为活跃的户外运动,把僵化的理论灌输转为灵活的知识问答;开展党员读书日活动,设置读书奖励,成立经典读物分享角,为党员们多读经典、交流读书心得提供平台;举办“缅怀革命先烈”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勉励党员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不断的创新中,凝聚的是每个党员持续增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