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共产党人】吴争春:“思政课教改”弄潮儿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31日 作者:万寒露
马克思主义学院吴争春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几十张还很“新鲜”的照片——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学生们在试卷上写下的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看法和建议,一条条一句句,不仅被拍进了手机,更摄入了吴争春的心中。
作为一名党员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2006年任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来,吴争春就在心里,紧紧地绷上了一根“教育改革”的弦。
2014年,首次接触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概念的吴争春意识到,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对于思政教育改革是一个新机遇。
吴争春总把90后大学生称为“数码原住民”。互联网受众广、效率高的优势,正是为“量大面广学生多”思想政治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加之,线上课程也解放了教育工作者的生产力,老师们在补充优化网课内容的同时,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面授课的设计和准备上。
继2015年获首批中南大学在线开放精品示范课程后,2016年4月,吴争春主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正式推出。两轮授课,26000余人选课,结伴学习,社会影响可谓广泛。“观点新、论述透、引证多,听后很受启发。”昵称为 “心灵mooc11”的学员在留言平台上这么评价。
吴争春没有停下创新课堂模式的脚步,敢想敢做的她,还别出心裁地选取了橘子洲、天心阁等见证历史的地点作为MOOC视频的录制地。“实地录制拉近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带领学生在追寻辛亥革命历史风云的同时,告慰烈士英魂,感受湖南仁人志士‘敢为天下先’的英勇豪气。”吴争春登上岳麓山,临遗迹吊英魂,授课业谈英豪。这一堂堂课也深深触动着学生们:“感谢这门课程,让我对岳麓山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只是一个景点,那草丛深处的一个个墓碑告诉我,这分明是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伟人们长眠的圣地!”
在最近一次的教学调查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认可度已达到94%之高。“教学改革,要不断走不断看。如果学生说好,那就要朝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
勇当教改的弄潮儿,上好一堂堂有厚度有温度的思政课,更好地服务学生,这不仅是教师的职业使命,更是共产党人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担当所在。
都说思政课“枯燥单调”,可同学们都喜欢这个爱讲故事的思政课老师。
“有时学生会被网络上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所影响,以比较偏激和狭隘的态度来看待历史,看待人物。”每当这样的问题出现,吴争春便给学生们讲故事,在故事里带领学生逐渐了解并接受主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软件1503班的姜雅婷,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专题讨论课记忆犹新。吴争春从“抗日神剧”的扭曲抗日史观谈起,从极端反日谈到奴化教育中的“亲日媚日”,再谈到当下青年应当如何去正视历史,认识日本。“每次听完吴老师的课,都感觉如沐春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于思政工作的特殊性,这正是再恰当不过的教育方式了。“思想政治教育要走进学生心灵,就要去关怀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吴争春带着这份执念,在三尺讲台上,不断创新课堂形式,将“我来讲历史”、“田野历史考察”、“历史风云对话”等环节带入课堂,实行开放式教学,吸引着学生们的参与和互动。
吴争春怀着共产党员的热情,教育工作者的深情,以一颗向往春天的心,带给思政课堂一份诗意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