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毕业季· 致敬青春】看学长学姐如何驰骋职场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1日 作者:杨文
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氤氲着离别的气息,也暗涌着对职场的跃跃欲试。
走出象牙塔,要去拥抱另一种生活,不妨先看看毕业一年的中南人在职场有怎样的故事,“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样的痕迹?
目标引航,勤能补拙
2016年7月4日,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1204班的向平入职上海钢联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初入职场,他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炙热的七月,和大学同学依依惜别,和曾经纯真、孩子气的自己告别,从象牙塔的学有所成,到社会职场的扬帆起航,在这个盛夏光年,和新同事相遇,与运钢人相遇,你好,崭新的自己!你好,运钢大家庭!”
向平本科专业是矿物加工工程,进部门后分管新媒体运营。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一切从零开始,向平一点点学习搜集有价值的素材,编写公众号用户感兴趣的图文,绞尽脑汁提升转发量。他在网上搜干货,一段时间里,诸如“微信小编应会的12项技能”“新媒体运营工具”等类似的知乎问答,填满了他的收藏夹。此外,他还特意去询问、了解身边人的阅读习惯,关注有代表性的公众号,剖析优质文案。
“多写,多分析阅读量、转发量以及公司内部的讨论情况,就可以清晰地知道一篇文章的效果。有了目标,努力推进,结果不会太差。”向平说。
2017年年初,向平接下了运钢网企业年会的工作,担任活动的总策划、节目总导演,还要上阵当晚会主持人。凭借学生时代的活动经验,他组建年会策划与执行小组,和同事们撰写、讨论年会方案,推进节目排练。三周后,晚会如期举行,受到同事们的好评。
向平的领导用“靠谱男孩”形容他,夸他做事踏实、沟通能力强、好学。工作即将满一年,回忆经历的点滴,向平对“勤能补拙”“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了更深的感悟。大学里这两句话就一直鞭策着向平去接受挑战,在工作中更是进一步验证了它们的重要性。
今年5月10日,在“中南大学钢联物流教育基金”签约仪式上,向平作为公司代表、2016届毕业校友代表,给现场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职场心得:初入职场,要学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将学生角色转换为职场人,努力适应环境;遇到问题多思考多请教,自己先想出两个甚至多个解决方案,分析其可行性,再找上级讨论;不要觉得自己做的小事不重要,细节决定成败;职场没有那么神秘,坦诚待人、勤奋务实就好。
主动学习,心‘灵’路巧
图为高亚东(右)在演讲比赛现场
与大多数应届生不太一样,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6届毕业生高亚东的第一份工作不是在校园招聘中签的offer。她对工作的地域定位明确,最终她留在上海,签下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回忆第一天与杂志编辑部的同事们见面时的情形,高亚东笑道:“一点都不紧张,之前在湖南卫视等媒体的实习可不是白干的。”听到领导介绍自己是以应届生身份被录用的唯一一人时,她有些激动,但一想到同事们都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她立马感觉到了压力。“激动与压力并存,压力总得化为动力,心态要放平。”高亚东说。
杂志编辑部负责三本科技期刊,除了传统期刊要做的组稿、校对、编辑等基础工作外,还要采访企业、运营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起步阶段,时间不够用是最大的难题。三本期刊分月刊和双月刊,时间交叉时,高亚东得处理三本刊物的内容,不免“凌乱”在三种不同的排版、编辑格式要求中。
“时间不够用,归根到底是对工作不熟悉。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就会有。既然对工作生疏,那就花时间!”上班时,高亚东抓住机会请教老师,公司五点下班后,她多花一个半小时熟悉、牢记三本期刊的字体、字号、格式,对白天的工作查漏补缺。一个半月后,三本期刊一起编排,她也得心应手。
另一个挑战是采访外企相关人士。高亚东发觉英语六级根本“驾驭”不住,行业专业词汇亟需积累,正常的社交用语也要烂熟于心。一次群访时,她遇到兄弟单位一位英语很好的同行。“不懂时多请教是没错的。”同行给好学的她推荐了专业类词汇书、口语网站等。“别人方法给你了,剩下的靠时间和自己,学起来!”从那以后,周末和平时下班她果断弃电视剧转战口语。花时间练习,结合采访实践,发现不足就改,现在英语专访由绊脚石变成了她最热爱的一项工作。
“只要主动去学,肯花时间,问题总会解决的。”高亚东说。
上海话有个词叫“灵”,在领导眼里,高亚东是个机灵、做事灵活的姑娘。当集团举办重大活动时,她都会被“钦点”。领导给予机会,让她在大环境中学习经验、更快成长,她把这份信任转化为动力,投入到每一次任务中:“建科青年说”朗诵演讲比赛,从嘉宾临时转变为决赛选手,她临时突击,将大学里最爱的《致中文系》朗诵给集团及子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听,并获三等奖;她凭出色的工作,获得参与上海市期刊协会工作的机会,参加全国性刊博会、书博会;努力得到认可,上海市期刊协会将微信公众号交给她独立开发、运营;去年年底期刊总结会上,她被推选为青工会的工会委员……
回望大学生活,高亚东觉得在中南四年与优秀的师长同学共处,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塑造了独立的人格与自信,全面拓展了综合素质。她说:“中南大学给了我很好的成长平台,我开展工作时都保持着自信、从容、乐观。想对刚高考完的孩子们说——融入中南大学、实现人生理想,没错的!”
采访末尾,高亚东用文新院白寅老师对中南学子的一段寄语,与学弟学妹们共勉:
纯粹一点,学会专注;
开朗一点,社会没有想象得那么污浊;
坚韧一点,认准一个目标,不要轻易地认输,也不要轻易地回头。
心有宏图,脚底有泥
(图为朱俊樸)
去年7月,土木工程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朱俊樸正式入职时,正好赶上北京的雨季,首都一年的雨仿佛在短短几天中倾泻而下,稍稍冲淡了入职的喜悦。他放弃了众多的选择,导师的挽留、设计院的青睐、留校的名额,选择了一家以施工为主的央企。
“选择施工单位是因为我希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能发挥自己热量的地方去。施工虽然条件艰苦,但特别能锻炼人,也最能发挥我本身的优势。”朱俊樸很清晰自己的目标。
一开始,同批新员工让他倍感压力,但在后来的入职培训中,朱俊樸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七年来母校对我的培养,让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有实力魄力与各路才子同台竞技。中南人理应有自信。”朱俊樸说。
培训结束后去基层锻炼,第一次见面被问及基本情况、学习的专业内容、有无工地实践经历,朱俊樸将研究生期间多次在高速铁路施工一线进行科研试验的细节说给领导听,谈话结束后,领导将他留在了身边工作。
身处区域性的业务与管理机构,朱俊樸的工作涉及市场经营、工程管理,还包括办公室的日常事务。一年光阴,他经历了几十亿的项目中标时的欣喜若狂、觥筹交错;见证了地铁巨龙第一片围挡的竖立、跨江大桥第一根钢管桩的落成。“在建项目每个节点的顺利推进都让我深感:安全,是每个工程师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朱俊樸感慨。
“胸中有宏图,脚下有泥土”的信念铭刻在朱俊樸心中。工作的点滴积累让他明了:只有做好每一件小事,注重每一个细节,才能成就干成大事的魄力与底气。回忆在中南的经历,他深有感触:学生工作的历练让他具备了承担管理、协调工作应有的基本能力;学生记者的经历让他每次撰写材料时行云流水;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让他在处理工程事务时能找准重点突破。“得益于在母校的锻炼,如今在工作岗位上少走很多弯路。”朱俊樸说。
“人生的河流总要经历不同的风景,中南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渡口,我们已经打起背包,行走在风云激荡的世界里。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机会与坎坷同在,只要我们明确方向,以宽广的胸怀、坚毅的斗志去求索,就能拥抱理想。”朱俊樸这样寄语学弟学妹。
又到毕业时,叹韶华匆忙;今初出茅庐,誓斗志昂扬。
愿每个毕业生都在最好的年华里,坚守并发扬‘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中南精神,成为更好的自己,与时代产生共鸣,与社会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