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鹏:科研路上的“化学方程式”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9日 作者:王瑞佳
摘下耳机,合上书桌上一本《电化学应用》,葛鹏看了看时间,下午七点。和往常一样,结束了晚饭短暂的休息放松时间后,他快步向化学楼的实验室走去。
很难想象,这个看上去阳光四溢的男生在2018年迎来了自己科研井喷,以20篇SCI论文(其中10篇为第一作者,7篇被国际顶级期刊接收,IF>10)为自己的科研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渴望+探索=收获
探索高比能钠离子电池是葛鹏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而这类电池的研发关键就是找到兼具循环性和大容量的电极材料。“以往的电极材料不能够满足能源需求,而我想把它的容量做个提升,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一个质的飞跃。”抱着这个想法,葛鹏开始思考如何能找到一种能提高电池容量的电极材料。
偶然一次机会,葛鹏读到一篇探索元素递变性对于太阳能材料改善的文章,喜欢抽取其他领域科研思路的他就在想:硫族化合物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性质,硫元素虽然应用到电极材料,但本身有不可避免的缺点,那能不能利用同主族相似特性的硒做电极材料呢?
合成高纯度的硒——这是做硒材料最大的难处。硫化钠500克价格几十块,而硒化钠5克就要接近2万,高昂的成本让合成硒盐变得尤为重要。近百次的实验中,让他最难忘的是合成硒化锑的实验。当时正值七月,长沙的气温接近40摄氏度,没有人愿意踏进4楼的实验室,单是穿上实验服,豆大的汗珠便不停从额头向下流,而这个实验本身具有一定危险性,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可能就是渴望,就是不甘心,当时没别的想法,就是想我一定要合成这种材料”,深吸一口气,葛鹏戴上防毒面具,穿上密实的实验服走进了实验室。与上次一样,葛鹏还是没有得到目标产物。“不过已经习惯了,没有失望,反而很平静。”他调侃道。
接近半年的尝试后,葛鹏终于合成出高纯度的硒材料。“实验遇到大的困难时,我就去江边跑跑步。有时看着天上的月亮泛出一圈圈月晕,我觉得它很像是一种完美的核壳结构,当时就在幻想要是我也能做出来这么漂亮的纯相核壳结构就好了。”他笑着说道。
时间+努力=成功
早上七点半,葛鹏会准时来到实验室,或是处理前一天晚上搭的反应,或是让实验室里的机器运转起来,只要进了这间屋子,葛鹏便开始忙活起来。
“直到现在,实验室都没有比我早到的师弟师妹”,谈到自己的时间安排,葛鹏骄傲地说道。实验室的很多器材是公共器材,如果等到大家都过来,时常会出现仪器不够用的情况。方便他人,成全自己,葛鹏便想了个办法:早上七点半到实验室,让所有的要用到的仪器开始运转,等到九点半,大家陆续来实验室的时候,自己到一楼的学习室看文献、写论文。
一年之内发表20篇SCI,在别人看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事件,却很少有人知道之前的葛鹏经历了什么。刚上博一的时候,葛鹏满怀着期待投出去四篇文章,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四篇文章被拒稿将近四十次,“那个时候确实很沮丧,被拒一次稿,意味着你的文章就要被降低一档,次数多了,你就会开始怀疑自己”。但葛鹏没有后退的余地,下午收到拒收稿件的邮件,晚上接着做实验,试验结束后回去修改好继续投稿。一次又一次,他坚信,努力一次、两次可能不会有回报,但持续的努力,一定会换来成功。
如今,还有两个月就要博士毕业的葛鹏还是保持着最初读博的习惯,早上七点半准时到实验室,晚上十点钟关灯离开化学楼。和大多博士一样,看文献、做实验依然是葛鹏生活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