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旗下奋进】柴立元:“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9日 作者:陈梦瑶
今年53岁的柴立元,党龄已有32年。作为教育和科研一线的工作者,他投身于教学与科研,领衔组建了冶金环境工程学科、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创新团队,多次获得国家奖项;作为一名党员代表,他时刻铭记为民为国的信念,将教书育人和冶金环境保护的工作做好,为人民幸福、国家进步不懈奋斗。
2017年,柴立元作为教育科研战线的代表参加十九大
一项事业
“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与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是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柴立元说。为了这项事业,他日复一日地从事着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从未停歇。
云南阳宗海砷污染,广西龙江镉污染,浙江台州铅污染……这些年来频频爆发的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破坏生态,危及居民生命健康,也日益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柴立元在更早之前就已有所敏察。
1999年,从日本回国的柴立元,受命领衔组建冶金特色环境工程学科,从而全面进军这一研究领域。依托学校在有色金属领域的特色和学科优势,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他着手组建团队,并悉心运作。二十年里,团队从最初的2人,发展壮大到如今的几十人。在柴立元的带领下,一大批人才云集一处,凝心聚力,集智攻关,解决了该领域许多焦点、难点问题。
“向重金属污染宣战,我们要站在国家和行业最需要的地方。国家关心什么,我们就要关注什么;企业急需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废水。一直以来,传统方法很难“抓住”全部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后难以达到国家最新发布的排放标准。柴立元和团队耗时8年研发出一种微生物治理办法,攻克了技术难关。2009年,这项“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株洲冶炼厂,实现企业年减排废水500万吨。处理后的废水,不仅能达到最新国家标准,废水回用率由传统的50%提高到90%。这项创新技术在我国铅锌铜龙头企业等上百家企业应用,累计处理废水过亿吨。
“坚持源头控污,将砷污染扼杀在摇篮里!”柴立元和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控砷—脱砷—固砷—无砷”治理与清洁利用新工艺与新装备。该技术于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湘江流域乃至全国实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
现在,柴立元领衔发明的“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在紫金矿业集团、五矿湖南有色控股集团等国内10多家大型冶炼企业工业化应用,并已与紫金集团海外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在刚果(金)推广,用事业的硕果普惠更多土地。
一种动力
自1999年回国至今,柴立元一心扑在了冶金与环境学科的建设发展上,和学院师生一道日夜奋战,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2017至2019年,学院获得国家奖4项,其中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评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首届科技创新奖1项;主持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签订亿元以上科研转化项目3项。
大大小小的奖章、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响当当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牌,但柴立元的科研道路没有停止,研究中心仍在没日没夜不停运作。为什么还要这样拼命地工作?在柴立元那里,他给了我们答案。
“身后有那么大的一个科研团队,如果项目进行不下去,这个团队该怎么办?重金属污染的问题解决不了,一些企业就会因污染过度而停产,企业的工作人员就要面临失业,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影响政府的工作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说到此,柴立元的表情有些凝重,“我之所以能上大学,除了感谢母亲的辛劳培育,更要感谢党和国家政策。要不是改革开放,家里承包了自己的田地,有了经济收入,那我可能也上不了大学。”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更是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对于柴立元来说,科学研究的动力不在个人利益的获取,更多的是有益于社会、国家。“科学研究的目的不是在于赚钱,而在于通过产业推广技术,为冶金环保事业做出贡献,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柴立元领衔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团队低成本、高效益的废水净化和回用系统大加肯定。这一场景镌刻在柴立元的心里,更是给了他无穷的前行动力。
2019年1月,柴立元主持完成的“冶炼多金属废酸资源化治理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个项目立足国家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的重大需求,以资源最大化、污染最小化为目标,发明了废酸中多金属气液硫化分离、微量稀散金属选择性吸附富集、高浓度氟氯深度净化与酸浓缩回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形成了废酸资源化治理整体工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废酸中多金属高效分离,铜锌铋铼等回收率大于96%,危废削减90%以上。这项技术在我国十多家冶炼龙头企业应用,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实现了废酸治理的绿色变革,应用前景广阔。
在科研道路上走了近30年的柴立元,还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用实际行动回应着习总书记所说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