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南·初心】罗拉:追光者,十八岁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1日 作者:——
透过时光的罅隙,望向八十多年前的中国。那时,战火燎天,同时也淬炼出一个个年轻的理想斗士。他们在黑暗中一路跋涉,苦苦探索国家的救亡图存之路,追寻民族复兴的希望之光。
“到延安去!”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这一时代口号的号唤下,一群热血青年如潮水般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18岁的少年罗拉也从此踏上了一生的追光之路。
在茫茫黑夜中寻求光明
罗拉,原名张良柳,1919年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他只有12岁。面对这样一个国土破碎、民不聊生的山河,小小年纪的他早早有了“心事”。在同龄人还只为功课苦恼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思考着如何抵抗侵略、重建家园。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与国民党的消极态度截然相反,中国共产党迅速作出反应,几度发布宣言,呼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侵略军,收复大好河山,并采取了一系列可行的政策和实际行动,领导民众迅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无数爱国热血青年,正是在此时受到了党的精神感召。罗拉就是其中之一。
1936年夏,还在常德三中念书的罗拉,收到了上海“生活书店”寄来的一份“抗日红军大学”的招生简章,便打定主意在初中毕业后前往陕北报考。但由于西安事变,道路阻隔,此行未成。此时,恰好一封浙江朋友写给罗拉介绍宁波抗日救亡活动的来信被国民党常德县党部检查出来,勒令学校“严加追查”。罗拉闻讯后,立即将一些抗日救亡书报交给一位姓顾的朋友,便只身逃离学校,跑到长沙。
当时的长沙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来长后,罗拉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积极投身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和小伙伴一起出版刊物,组织歌咏宣传、读书会、公演话剧等,并利用公开合法组织宣传抗日革命思想。
然而,此时的罗拉意识到,在国民党统治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是不安全且不自由的。于是,他和几个同学一起带着老师的推荐信坐上火车前往革命自由之都——延安,参加革命。
一波三折的追光之路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内的抗战局势进一步恶化,也为罗拉去往延安的这条路上增添了许多障碍。他一边为中华民族严峻的抗战形势感到忧心,一边要克服阻碍赶往延安参加革命。
罗拉从长沙坐火车辗转到武昌汉口后,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接待人董必武同志劝说他回本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很果断地说:“国民党不准我们搞抗日救亡活动,他们要抓人,我们决心要去。”董必武默许了。于是,上前方心切的罗拉又从汉口坐火车途经郑州到达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后又乘车前往山西一一五师干部学校学习。在学校学习期间,罗拉一边专心学习革命理论知识,一边又认真倾听革命者们讲述前方抗战的故事。从前辈们的讲述中了解到前方严峻的局势后,他想上前方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和迫切。
后由于国内战火蔓延,罗拉所在学校需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去,他也跟随学校几经辗转。白天要小心躲避敌机的轰炸,晚上休息之后还要坚持阅读进步文艺书刊——这是他目前能接触到的关于革命真理的方式之一,所以即使他身处险境也不忘读书。有一次,罗拉在连着走了两天路后,脚底全是豆大的水泡,但为了不拖延时间,他一声不吭地坚持带着满脚泡渡过结了冰的黄河。到晚上休息时其他同学才发现他惨不忍睹的脚板,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坚韧不拔的毅力,但他仍沉浸于书刊之中不可自拔。
经过长途跋涉,罗拉终于于三月中旬到达他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
心中的灯塔,永不熄灭
在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延安成了罗拉眼中真理和光明的圣地,他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
虽然延安的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却依旧乐在其中,因为拥有自由民主平等环境的延安便是他一直苦苦追寻着的光的所在地。在这里,他能够接受到系统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教育,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武装了他的头脑,也提高了他的思想政治觉悟。
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罗拉一边学习,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他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并热情投身于革命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他通过参加比赛、听讲座、读书的方式逐渐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将其合理地融会贯通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经过延安革命熔炉的锻造,罗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追随者,并在学习和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8月,罗拉带着一身的干劲,告别延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中。他在革命斗争中一直遵守着入党宣誓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誓言。
“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前行。”一张张泛黄的火车票,一张张被十八岁少年罗拉赋予厚望的火车票,上面不仅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也见证了他的追光之旅。罗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拳拳爱国之心,开启了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
解放前,罗拉历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分区宣传科长、冀察军区27团团政委等职。
1962年,罗拉调入中南矿冶学院,历任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院长等职。1984年,离休。2005年,病逝于长沙。
(整理:潘政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