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南微博
人民微博
中南微信
欢迎您进入中南大学新闻网 现在是:
 

 

【我在中南这五年】王接喜:纵深探秘者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31日 作者:苏广兴


“今年是我在中南的第16个年头,学校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王接喜深有感触地说,“学校各方面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给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遇”。

从“中南学子”到“中南教师”

2006年,王接喜考入中南大学,攻读冶金工程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只有19岁的他还是刚刚接触科研的迷茫少年。“我有一些兴趣,当时只是想多读一点书。”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发现冶金工程专业仿佛是一个“大千世界”,与很多学科有交叉,学起来很有意思。从这时起,他对冶金工程的认识变得理性起来。

“做科研就像爬岳麓山,通往山顶的路虽然有100条,你去选择的路就一条,但履新,需要不断探索,直至山顶。”坚持“纵深研究”,是导师李新海教授时常提起的一句话。王接喜铭记在心,他还记得科研路上的第一份“小欣喜”。2012年,刚读博的王接喜与别人合作研发一种实验材料。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纵深研究”给了他启发,他聚焦一个小切口不断深入,最终用磁控溅射的手段成功研制出来。“谈到科研上的突破,别人都会讲博士论文,但我却对这件事印象非常深刻。”

博士二年级的王接喜

身为一名“湖南伢子”,王接喜做科研有着“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劲头。“有时灵感转瞬即逝,我会先记下来,然后第一时间开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在科研的过程中,王接喜随时准备“冲锋陷阵”:“我接触过一个项目,自己有了想法就立刻动手,之后将实验数据交上去,得到了导师的认可。”秉持这样“独立自主”的科研观,王接喜在科研之路上一路前行。2013年3月,王接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电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期刊Electrochem Commun上。

在中南,王接喜完成了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学习,又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访学和博士后科研工作。“中南在我的人生历程中占据了很长的一段,这里是我的家。”王接喜感慨地说。当时,他接到了许多高校抛出的橄榄枝,但王接喜始终记挂着母校。2017年,王接喜回到中南大学,完成了“十年长跑”,实现了从“中南学子”到“中南教师”的人生蜕变。

一名党员的追求

2009年,王接喜郑重地向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1年10月,王接喜被党组织吸收发展入党,“这是我人生最神圣庄严的一件事,也是我自身生命价值意义实现的渴望与选择。”

2017年,王接喜回到母校参加工作。他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翻修实验室。对于不少人来说,翻修实验室是一块“难啃的大骨头”。王接喜与团队成员常常“白天做实验,晚上打电话”,在保证正常实验需求的情况下,紧锣密鼓对接施工。在大家的努力下,“实验室大翻修”这一被认为最难做的工作平稳完成。“与我上学时期相比,几乎全改了,我差点没认出来。”王接喜自豪地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学校给予了足够的启动经费,支持力度很大,有利于我们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以新增的微分电化学质谱为例,这是全校仅有的一台机器。有了这样一台“重器”,王接喜及团队就能更直观地看到在电化学充放电过程中,各种气体、液体的成分变化,从而更好地分析电池的内部反应机理。

王接喜指导学生做实验

作为一名党员,王接喜追求的是“为民为公”。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王接喜追求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未知的束缚”。“目前,好的锂资源都掌握在澳大利亚等国手里,中国要想实现电动汽车技术的‘弯道超车’,就需要挖掘出更多可利用的锂资源,并完成成果转化。”他说,“要寻找、提炼出优质的锂产品,并进一步转变成能源材料,确保锂电池材料体系的资源安全,为生产锂电池做好服务。”手机的使用时间更长了、新能源车走得更远了,每天用电时在低谷时存储起来,高峰时释放供电,保证错峰用电,达到电的有效利用……“让科技造福于民、让生活更加美好”成为了王接喜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力量源泉。

教书育人也是一条探秘之旅

入职以来,王接喜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电化学原理》、《冶金研究方法》、《理论电化学》等课程。因为上课幽默诙谐,他是学生们喜爱的“快乐喜哥”。

“保持对讲台的敬畏感”,是王接喜一直以来的教学心态。“我当时在讲台上汗流浃背,生怕自己没有讲到位。”回忆起第一次开课的场景,王接喜说,“还好孩子们既期待也配合,第一堂课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因为敬畏,所以认真。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王接喜始终保持这样的初心。从教第一年,王接喜便获得了学校的优秀教学质量奖。这是学生对老师的认可,也是很多老师看重的一项荣誉。

王接喜在课堂上推导公式

“情景带入”,是王接喜引导学生的“秘密法门”。课堂上,他擅长用生活中的例子讲好学科上的“专业事”。讲到“离子氛”,王接喜用“恋爱关系”作类比,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相互环绕,同性离子相斥,异性离子相吸;讲到“离子通道”,他用“胖子、瘦子”来阐释离子之间的不同性质,分析谁走得多、走得远。通过这样有趣的讲述,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一堂普通的授课变得妙趣横生。从知识的根源出发,逐字逐句讲好概念、逻辑。对于课本、课件上已有的数学公式,王接喜不会让学生直接搬来用,而是坚持一笔一划地写板书,带着大家一起推导一遍。“同学们看到公式等于记了一次,跟着我一起推导相当于又记了一次。”一次教学达到了两次的效果。随着复杂的公式逐条逐项的展开,学生的思路不断开拓,王接喜的课堂也产生了别具一格的独特魅力。而王接喜也在教学的探索中乐此不疲。在“探秘”中解锁难题,在“探秘”中成就学生,也实现着自我成长。

“喜哥”与他的“大家庭”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一名党员、一名人民教师,王接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王接喜的办公桌旁,贴着一张花名册,上面是能器1702班的所有同学,也是他教师生涯中带的第一个班集体。五年前,在大家刚入学的第一次班会上,王接喜曾问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王接喜的直博生孙吉平说:“无论是在生活还是科研上,我都想成为喜哥那样的人!”


图说中南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