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生季】三位院士送给新生的“礼物”
来源:新闻中心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4日 作者:袁超 子木
本网讯 9月13日上午,中南大学在新校区体育场举行新生开学典礼,隆重欢迎2023级新同学的到来。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何继善,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刘德培,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李建成登台致辞,为新生送出自己的“礼物”。
何继善:羡慕背后是“珍惜”
“同学们,我太羡慕你们了!”羡慕“你们生逢盛世,何其有幸”“得天独厚,蓬赖麻直”“正值青春,风华正茂”。何继善院士连声细数着自己收不住的“羡慕”。
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何院士,亲历了祖国落后被欺的历史,亲见过百姓的普遍贫困,三次辍学,又“因为交不起学费,被学校通知‘停餐、停课’”,是新中国让他昂首挺胸走进了高等学府;七十年代,研发双频激电仪时,条件有限,没有经费。用卖掉皮大衣的钱买了元器件来做仪器。恰恰是这个仪器,后来在找矿领域派上了大用场,在国际学术领域声名大振。1978年,第一次受到全国科技表彰时,他还仅是个助教。却从此,在科技的春天里厚积薄发,成果频出。此后平均每十年完成一项获国家级奖励的成果。
“拥有金色的童年和幸福的青少年时代,更拥有着美好的梦想与未来”“国家发展日新月异,中南大学的学习条件得天独厚,学习氛围优良”“正值青春年少,花样年华”……无比羡慕的何院士送给年轻学子们自己最诚恳的建议:不要辜负人生的大好时光,努力去拼!在努力拼搏中收获友谊,收获知识,挖掘自己的潜能。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刘德培:成长路上要“创新”
“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就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它的核心是,一定要有创新。在坚实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学长,刘德培院士提醒同学们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
从1978年入读湘雅医学院,到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在生物化学领域一路跋涉,聚焦在基因调控、基因治疗研究领域。他最大的成长体会就是:创新。
在刘德培院士的实验室,学生进来后的第一件事是把本科设计里实验技术导向的内容转化为科学问题导向,从而“尽快进入角色,尽快进入前沿,尽快进入创造”。“实验室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诚相见,和而不同、为而不争,理当超前、目的是后,就是理所当然的超过前人,无论如何要想着后人,团结奋斗,探索创新。”
怎么创新?刘德培院士给大家的建议是: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创新。以近两个世纪中最典型的交叉成果DNA双螺旋结构为例,生物学家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结构,而物理学家指出了它的生物学意义。这样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其实是两位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经历了从理念到信念到实践的一个创新的历程。
在刘德培院士看来,融合创新,看似远在天边,其实近在眼前。他希望年轻的学子们胸怀天下、经世致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打好基础、创新驱动,在探索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做出中南人应有的贡献。
李建成:永葆一颗“好奇”心
在校长李建成院士看来,正处于最具创造力的青春年华的同学们,对未来发展和世界变化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这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好奇驱动无限可能”。
“从小时候问天问地的十万个为什么开始,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就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好奇心是开智启慧的源头和动力。”“我们好奇天空的辽阔,从飞机、卫星到宇宙飞船,在浩瀚太空感悟渺小与伟大;我们好奇大海的深邃,从轮船、潜艇到载人深潜,海洋被我们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作为青年学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们能看到和达到的未来更加广袤无垠。”因此,李建成院士叮嘱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同学们:保持好奇、培养兴趣、激发创造,以朝气蓬勃的活力拥抱未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创造无限可能。
而在用“好奇”驱动无限可能的道路上,李建成院士“附赠”大家三个应用“锦囊”:培养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能力,提升睹始知终、见微知著的能力,锻造团结协作、合作共赢的能力。
“我们的世界就是在一批批开拓者的好奇心驱动下、在一代代实践者的创造力推动下,变得更加美好。”李建成院士充满自信、无比期待:“你们身处人类科技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实现理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一审:于涛 二审:王轩 三审:王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