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中南良师】胡文根:90后“青椒”演绎新师说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点击次数:次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7日 作者:陈雯 祁丹阳
胡文根用“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恃无恐”这句歌词来揶揄刚开始来听自己思政课的学生。他说:“思政公共课每个人都得上,因此大家会不够重视。但我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们‘骚动’起来。”
面向00后,亲和力拉满
从2008年本科入学到2018年博士毕业,胡文根在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汲取了十年的养分后选择留校成为一名老师,回馈学院与母校。
但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胡文根坦言刚开始还挺不适应。学生时代可以肆意轻狂,但作为一名老师,则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思考如何把课上好。从站上讲台上第一堂课、与学生第一次互动再到批阅第一份试卷——胡文根在不断摸索中适应教师的身份,逐步在教学一线踏踏实实的扎下根来。
课上,他对学生和自己提出了三点目标:第一,齐齐整整;第二,开开心心;第三,课程结束时心境要有升华。
大学思政课面向全校学生,不像专业课,主要面向该专业的学生,因而在学生中普遍缺少专业认同感。但胡文根认为,公共课也是专业课,教师更要以专业课的态度上好公共课。他说:“虽然面对的学生不同,但对于思政理论课来说,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同时,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上得不好,就难免“隔层皮”,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齐齐整整”除了要求学生要“守规矩”地来听课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听进去。
虽然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统一的,但是“如何教”就需要老师们“各显身手”。胡文根所努力做的,就是尽可能使课堂有吸引力。在他看来,受欢迎的思政课首先在语言上要平易近人。“我是一名90后老师,能够很好地融入90后00后的话语体系。我会把流行的网络用语和“梗”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拉近彼此之间感情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消化课程内容。”
其次,要让课堂“保鲜”。“我不讲别的老师讲过的话”,每次上课,胡文根都会以“说别人说过的话就像吃别人吃剩的东西”来警示自己,在教学设计上彰显自己的个性。更重要的是,怎样在课堂上“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新”?
有一次,胡文根在上课时讲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有位同学提出:“苏联科学家卡尔肖夫的文明指数,是否对应了马克思主义中社会形态的划分?”胡文根当时就觉得这很符合理工科学生思维,那么怎样契合学生特点,让他们更理解?于是,他果断将文明指数案例引入课件。事实证明,这样的“因事而化”,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让知识和信仰,在学生心中跳动
不同于传统授课中枯燥的一人说教模式,胡文根注重结合日常案例抛给学生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开开心心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
上课时,很多学生反映说,无法理解资本的增值如何推进。胡文根以当时热议的工作制为例,问如果自己成立了一个“胡文根美男子IT码农公司”,该如何剥削职工?“996”“007”......同学们想尽各种办法,势将其变成一个毛孔里都沾染着鲜血的资本家。而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资本增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上过他课的谭紫菱说:“根哥讲课最大的特点是‘活’,他看过的书、他的科研经验都能成为他解读概念的素材。上他的课我们感觉很开心,原来这个知识点还能被这么理解,理论课还能这么有趣。”
去年七月,胡文根去延安学习。站在延安的宝塔下,胡文根仿佛一眼看到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如何在山沟沟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最终从延安走向全国。他深感,作为思政课老师,视野一定要高远,哪怕眼光因一时限制无法达到一定高度,也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让自己能够永远保持一颗质朴之心与赤子情怀。“当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都有一份真挚感情的时候,学习和工作才不会陷入迷茫。”学生也是一样,在胡文根看来,把信仰融入青年学子的血液之中是比“授业”“解惑”更重要的使命。
于是,每次课程开课,胡文根都会激情教唱《国际歌》,期望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有位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写道:胡文根“打鸡血式”讲马克思我觉得很“夸张”,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逐渐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才真正明白了:老师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激情来调动大家的热情。希望信仰的传播,把我们培养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胡文根说:“课程结束时,当他们再唱起《国际歌》时能有一点小感动,在感动的同时又能收获一点小幸福,那么我的第三个目标就达到了。”
作为90后,胡文根的教学生涯才刚刚开始,新学期他也给自己树立了新的工作目标:希望明年能够在学校“三十佳”教学竞赛上获得奖项。并且希望自己能够永远陪着学生去学习、调研,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成果。